工程施工放线步骤介绍-中原桩工

时间:2018-11-17 09:36:37  来源:中原桩工

 工程施工放线步骤介绍-中原桩工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阶段放线,大致分为建筑物定位、土方开挖、基础施工和主体施工放线等阶段,另外在浅谈一下建筑物沉降观测。房屋建筑工程开工后的第一次放线,建筑物定位参加的人员是:城市规划部门(下属的测量队)及施工单位的测量人员(专业的),根据建筑规划定位图进行定位。
最后在施工现场形成(至少)4个定位桩。放线工具为“GPS”或“全站仪”。土方开挖阶段放线,一般分龙门板定位尺量放线和仪器测量放线,前者根据图纸已知的控制点或现场确定的控制点,在要放线的建筑物基础外四周一定距离打桩、架设龙门板,在龙门板上用施工线拉一个大至的直角线。
尽量把线拉紧,然后用勾股定理采用钢尺合尺,尺寸要大一点,一般10m,这样比较准确,首先在两控制线上量取尺寸用红铅笔放点,然后两人拉尺,一人摆动可以任意那根线与钢尺的尺寸稳合,然后龙门板上固定施工线,用钢尺从头再校对一次,确认无误后四周挂线、钢尺校核。
根据图纸上的轴线尺寸用钢尺量取放点,用铅垂垂于地面,这样就可以用石灰粉分别放开挖线了,用水准仪在龙门板上测放控制高程。后者如果会用经纬仪或全站仪那就简单多了,只要根据图纸已知的控制点或现场确定的控制点,图纸上的距离、角度关系就可测量确定具置。
建筑物定位桩设定后,由施工单位的专业测量人员、施工现场负责人及监理共同对基础工程进行放线及测量复核(监理人员主要是旁站监督、验证),最后放出所有建筑物轴线的定位桩(根据建筑物大小也可轴线间隔放线),所有轴线定位桩是根据规划部门的定位桩(至少4个)及建筑物底层施工平面图进行放线的。
放线工具为“经纬仪”。基础施工采用外控法,即打好控制桩,用经纬仪投测轴线。基础工程施工出正负零后,紧接着就是主体一层、二层直至主体封顶的施工及放线工作,放线工具:经纬仪、线坠子、线绳、墨斗、钢卷尺等。根据轴线定位桩及外引的轴线基准线进行施工放线。
用经纬仪将轴线打到建筑物上,在建筑物的施工层面上弹出轴线,再根据轴线放出柱子、墙体等边线等,每层如此,直至主体封顶。高层因层高高及有外脚手架,故线锤法及外控法均不适宜,可采用内控法。即用经纬仪将控制轴线投测到首层平面上,首层平面在可通视的位置上预埋钢板。
用经纬仪在钢板上找出交点,刻痕,作为竖向投测轴线的基点,然后用铅垂仪以此点向上可引测轴线n层。高层放线普遍用的就是内控法。具体讲在建筑轴线附行与轴线找一合适的距离我一班找1米左右这个位置预埋钢板,在钢板上找出交点,刻痕,作为竖向投测轴线的基点。
然后用铅垂仪或激光经纬仪以此点向上可引测轴线n层。比如你现在从一层向二层引,你对准一层的点用激光经纬仪向上打,在二层用玻璃接住从下面传来的点就是了.然后从二层这个点往回量1米那就是建筑物轴线的位置了。基础施工阶段,高程测量直接用水准仪由地面上高程控制点进行引测。
上部结构施工时,在首层施工完后,将高程控制点引至外壁无遮挡的柱身上,随结构上升,测量员用50m钢卷尺将高程向上传递。楼层内用水准仪将标高转至各相关构件上。上部结构施工时每个单体建筑物高程引测基点设置数目不得少于三个,结构每施工五层,高程点由测量工程师进行一次标定。
结构施工中,应对建筑物主体倾斜率进行观测计算。梁柱边线、控制线的测量:每楼层施工前,测量工程师将控制线、主要轴线施测完成后,施工员着手依据控制线、轴线对梁柱边线、墙柱控制线进行引测。所有墙柱放出边线和距边线200宽的控制线,墙柱边线作为焊接导墙筋的依据。
控制线作为校核模板、验收模板的依据。降点的设置:设置沉降观测点的数目和具置根据规范和设计要求确定,在图纸会审阶段,施工单位、监理与设计院进行协商初步确定沉降点设置方案;待基础施工完成后,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一步细化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位置。为较好地进行沉降观测。
施工现场内埋设的水准基点应有利于直接引测,且数量不少于两个,每次进行沉降观测时,事先核查基准水准点是否发生异常变化,正常后才能进行施测。沉降点的埋设方式为:先将带锚固脚的钢板埋入设计观测点柱身上,并按初步设定高程埋设,待模板拆除后,精确找出高程、焊上带观测点的角钢。
沉降点的测量,测量工具:本工程沉降测量由测量工程师负责;沉降观测采用S1水准仪和毫米分划水准尺进行测量。测量频次:正常施工阶段应保证每加载一次施测一次(每一结构层施工完毕观测一次);主体结构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暴雨后观测一次;工程竣工交付业主使用前还需与业主共同观测一次后向业主进行沉降点的移交。
观测方法:每次观测按固定后视点、观测路线进行,前后视距尽量相等,视距大约15m,以减少仪器误差影响。观测时间宜选择天气晴好的早晨或傍晚。观测记录整理:每次观测结束后,对观测成果逐点进行核对,根据本次所测高程与首次所测高程之差计算出沉降量并将每次观测日期、建筑荷载情况标注清楚。
画出时间与沉降量、荷载的关系曲线图。测量工程师必须将每次观测结果及时向项目技术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进行汇报;若出现明显沉降量的变化或不均匀沉降时,项目技术负责人还应及时与设计、勘察部门联系,确定进一步观测的方案。id:'3390373',container:s。size:'670,200',建筑工程土建施工阶段放线,大致分为建筑物定位、土方开挖、基础施工和主体施工放线等阶段,另外在浅谈一下建筑物沉降观测。房屋建筑工程开工后的第一次放线,建筑物定位参加的人员是:城市规划部门(下属的测量队)及施工单位的测量人员(专业的),根据建筑规划定位图进行定位。
最后在施工现场形成(至少)4个定位桩。放线工具为“GPS”或“全站仪”。土方开挖阶段放线,一般分龙门板定位尺量放线和仪器测量放线,前者根据图纸已知的控制点或现场确定的控制点,在要放线的建筑物基础外四周一定距离打桩、架设龙门板,在龙门板上用施工线拉一个大至的直角线。
尽量把线拉紧,然后用勾股定理采用钢尺合尺,尺寸要大一点,一般10m,这样比较准确,首先在两控制线上量取尺寸用红铅笔放点,然后两人拉尺,一人摆动可以任意那根线与钢尺的尺寸稳合,然后龙门板上固定施工线,用钢尺从头再校对一次,确认无误后四周挂线、钢尺校核。
根据图纸上的轴线尺寸用钢尺量取放点,用铅垂垂于地面,这样就可以用石灰粉分别放开挖线了,用水准仪在龙门板上测放控制高程。后者如果会用经纬仪或全站仪那就简单多了,只要根据图纸已知的控制点或现场确定的控制点,图纸上的距离、角度关系就可测量确定具置。
建筑物定位桩设定后,由施工单位的专业测量人员、施工现场负责人及监理共同对基础工程进行放线及测量复核(监理人员主要是旁站监督、验证),最后放出所有建筑物轴线的定位桩(根据建筑物大小也可轴线间隔放线),所有轴线定位桩是根据规划部门的定位桩(至少4个)及建筑物底层施工平面图进行放线的。
放线工具为“经纬仪”。基础施工采用外控法,即打好控制桩,用经纬仪投测轴线。基础工程施工出正负零后,紧接着就是主体一层、二层直至主体封顶的施工及放线工作,放线工具:经纬仪、线坠子、线绳、墨斗、钢卷尺等。根据轴线定位桩及外引的轴线基准线进行施工放线。
用经纬仪将轴线打到建筑物上,在建筑物的施工层面上弹出轴线,再根据轴线放出柱子、墙体等边线等,每层如此,直至主体封顶。高层因层高高及有外脚手架,故线锤法及外控法均不适宜,可采用内控法。即用经纬仪将控制轴线投测到首层平面上,首层平面在可通视的位置上预埋钢板。
用经纬仪在钢板上找出交点,刻痕,作为竖向投测轴线的基点,然后用铅垂仪以此点向上可引测轴线n层。高层放线普遍用的就是内控法。具体讲在建筑轴线附行与轴线找一合适的距离我一班找1米左右这个位置预埋钢板,在钢板上找出交点,刻痕,作为竖向投测轴线的基点。
然后用铅垂仪或激光经纬仪以此点向上可引测轴线n层。比如你现在从一层向二层引,你对准一层的点用激光经纬仪向上打,在二层用玻璃接住从下面传来的点就是了.然后从二层这个点往回量1米那就是建筑物轴线的位置了。基础施工阶段,高程测量直接用水准仪由地面上高程控制点进行引测。
上部结构施工时,在首层施工完后,将高程控制点引至外壁无遮挡的柱身上,随结构上升,测量员用50m钢卷尺将高程向上传递。楼层内用水准仪将标高转至各相关构件上。上部结构施工时每个单体建筑物高程引测基点设置数目不得少于三个,结构每施工五层,高程点由测量工程师进行一次标定。
结构施工中,应对建筑物主体倾斜率进行观测计算。梁柱边线、控制线的测量:每楼层施工前,测量工程师将控制线、主要轴线施测完成后,施工员着手依据控制线、轴线对梁柱边线、墙柱控制线进行引测。所有墙柱放出边线和距边线200宽的控制线,墙柱边线作为焊接导墙筋的依据。
控制线作为校核模板、验收模板的依据。降点的设置:设置沉降观测点的数目和具置根据规范和设计要求确定,在图纸会审阶段,施工单位、监理与设计院进行协商初步确定沉降点设置方案;待基础施工完成后,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一步细化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位置。为较好地进行沉降观测。
施工现场内埋设的水准基点应有利于直接引测,且数量不少于两个,每次进行沉降观测时,事先核查基准水准点是否发生异常变化,正常后才能进行施测。沉降点的埋设方式为:先将带锚固脚的钢板埋入设计观测点柱身上,并按初步设定高程埋设,待模板拆除后,精确找出高程、焊上带观测点的角钢。
沉降点的测量,测量工具:本工程沉降测量由测量工程师负责;沉降观测采用S1水准仪和毫米分划水准尺进行测量。测量频次:正常施工阶段应保证每加载一次施测一次(每一结构层施工完毕观测一次);主体结构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暴雨后观测一次;工程竣工交付业主使用前还需与业主共同观测一次后向业主进行沉降点的移交。
观测方法:每次观测按固定后视点、观测路线进行,前后视距尽量相等,视距大约15m,以减少仪器误差影响。观测时间宜选择天气晴好的早晨或傍晚。观测记录整理:每次观测结束后,对观测成果逐点进行核对,根据本次所测高程与首次所测高程之差计算出沉降量并将每次观测日期、建筑荷载情况标注清楚。
画出时间与沉降量、荷载的关系曲线图。测量工程师必须将每次观测结果及时向项目技术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进行汇报;若出现明显沉降量的变化或不均匀沉降时,项目技术负责人还应及时与设计、勘察部门联系,确定进一步观测的方案。id:'3390373',container:s。size:'670,200',建筑工程土建施工阶段放线,大致分为建筑物定位、土方开挖、基础施工和主体施工放线等阶段,另外在浅谈一下建筑物沉降观测。房屋建筑工程开工后的第一次放线,建筑物定位参加的人员是:城市规划部门(下属的测量队)及施工单位的测量人员(专业的),根据建筑规划定位图进行定位。
最后在施工现场形成(至少)4个定位桩。放线工具为“GPS”或“全站仪”。土方开挖阶段放线,一般分龙门板定位尺量放线和仪器测量放线,前者根据图纸已知的控制点或现场确定的控制点,在要放线的建筑物基础外四周一定距离打桩、架设龙门板,在龙门板上用施工线拉一个大至的直角线。
尽量把线拉紧,然后用勾股定理采用钢尺合尺,尺寸要大一点,一般10m,这样比较准确,首先在两控制线上量取尺寸用红铅笔放点,然后两人拉尺,一人摆动可以任意那根线与钢尺的尺寸稳合,然后龙门板上固定施工线,用钢尺从头再校对一次,确认无误后四周挂线、钢尺校核。
根据图纸上的轴线尺寸用钢尺量取放点,用铅垂垂于地面,这样就可以用石灰粉分别放开挖线了,用水准仪在龙门板上测放控制高程。后者如果会用经纬仪或全站仪那就简单多了,只要根据图纸已知的控制点或现场确定的控制点,图纸上的距离、角度关系就可测量确定具置。
建筑物定位桩设定后,由施工单位的专业测量人员、施工现场负责人及监理共同对基础工程进行放线及测量复核(监理人员主要是旁站监督、验证),最后放出所有建筑物轴线的定位桩(根据建筑物大小也可轴线间隔放线),所有轴线定位桩是根据规划部门的定位桩(至少4个)及建筑物底层施工平面图进行放线的。
放线工具为“经纬仪”。基础施工采用外控法,即打好控制桩,用经纬仪投测轴线。基础工程施工出正负零后,紧接着就是主体一层、二层直至主体封顶的施工及放线工作,放线工具:经纬仪、线坠子、线绳、墨斗、钢卷尺等。根据轴线定位桩及外引的轴线基准线进行施工放线。
用经纬仪将轴线打到建筑物上,在建筑物的施工层面上弹出轴线,再根据轴线放出柱子、墙体等边线等,每层如此,直至主体封顶。高层因层高高及有外脚手架,故线锤法及外控法均不适宜,可采用内控法。即用经纬仪将控制轴线投测到首层平面上,首层平面在可通视的位置上预埋钢板。
用经纬仪在钢板上找出交点,刻痕,作为竖向投测轴线的基点,然后用铅垂仪以此点向上可引测轴线n层。高层放线普遍用的就是内控法。具体讲在建筑轴线附行与轴线找一合适的距离我一班找1米左右这个位置预埋钢板,在钢板上找出交点,刻痕,作为竖向投测轴线的基点。
然后用铅垂仪或激光经纬仪以此点向上可引测轴线n层。比如你现在从一层向二层引,你对准一层的点用激光经纬仪向上打,在二层用玻璃接住从下面传来的点就是了.然后从二层这个点往回量1米那就是建筑物轴线的位置了。基础施工阶段,高程测量直接用水准仪由地面上高程控制点进行引测。
上部结构施工时,在首层施工完后,将高程控制点引至外壁无遮挡的柱身上,随结构上升,测量员用50m钢卷尺将高程向上传递。楼层内用水准仪将标高转至各相关构件上。上部结构施工时每个单体建筑物高程引测基点设置数目不得少于三个,结构每施工五层,高程点由测量工程师进行一次标定。
结构施工中,应对建筑物主体倾斜率进行观测计算。梁柱边线、控制线的测量:每楼层施工前,测量工程师将控制线、主要轴线施测完成后,施工员着手依据控制线、轴线对梁柱边线、墙柱控制线进行引测。所有墙柱放出边线和距边线200宽的控制线,墙柱边线作为焊接导墙筋的依据。
控制线作为校核模板、验收模板的依据。降点的设置:设置沉降观测点的数目和具置根据规范和设计要求确定,在图纸会审阶段,施工单位、监理与设计院进行协商初步确定沉降点设置方案;待基础施工完成后,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一步细化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位置。为较好地进行沉降观测。
施工现场内埋设的水准基点应有利于直接引测,且数量不少于两个,每次进行沉降观测时,事先核查基准水准点是否发生异常变化,正常后才能进行施测。沉降点的埋设方式为:先将带锚固脚的钢板埋入设计观测点柱身上,并按初步设定高程埋设,待模板拆除后,精确找出高程、焊上带观测点的角钢。
沉降点的测量,测量工具:本工程沉降测量由测量工程师负责;沉降观测采用S1水准仪和毫米分划水准尺进行测量。测量频次:正常施工阶段应保证每加载一次施测一次(每一结构层施工完毕观测一次);主体结构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暴雨后观测一次;工程竣工交付业主使用前还需与业主共同观测一次后向业主进行沉降点的移交。
观测方法:每次观测按固定后视点、观测路线进行,前后视距尽量相等,视距大约15m,以减少仪器误差影响。观测时间宜选择天气晴好的早晨或傍晚。观测记录整理:每次观测结束后,对观测成果逐点进行核对,根据本次所测高程与首次所测高程之差计算出沉降量并将每次观测日期、建筑荷载情况标注清楚。
画出时间与沉降量、荷载的关系曲线图。测量工程师必须将每次观测结果及时向项目技术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进行汇报;若出现明显沉降量的变化或不均匀沉降时,项目技术负责人还应及时与设计、勘察部门联系,确定进一步观测的方案。

上一篇:sddc与ddc的区别简介中原桩工

下一篇:No

版权所有:河北新河中原桩工机械制造厂
技术支持:荣力达科技 冀ICP备17009946号-1
营业执照